累了,就停一停吧
生活中,累似乎如影随形,想必大家都有过深切的体会吧。
当闹钟响起的那一刻,不论外面是刮风下雨,都要匆忙起床,准备上班。方案改了一版又一版,客户要求多变,得精准满足需求,还得赶在截止日期前完工。每次沟通、修改,都耗费精力。
忙碌一上午,好不容易到午休时间,那就点外卖吧,打开外卖APP,翻半天也不知道要吃什么,这家后厨不干净,那家是预制菜,这家没有密封,那家离得太远……好不容易决定要吃什么,送到后发现味道并不怎么样,味同嚼蜡。
好不容易等到下班了,结束一天工作,匆忙赶回家,本就疲惫的身体,还得迅速切换角色,投入到照顾娃的任务中。做饭、喂饭、陪玩、洗澡、讲故事哄睡,一套流程下来,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孩子睡后,还得收拾家务,准备第二天的东西,忙完一切,深夜已至。
生活的累体现在方方面面,它就像生活的底色,成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常态。“社会时钟”让我们不敢停,也不能停,仿佛停下意味着“懒惰”“失败”“懈怠”“敷衍”。总觉得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停下来会功亏一篑,未达标准的焦虑驱使我们马不停蹄。殊不知,不停下来调整,身体的疲劳加上心理的重压,反而会让我们陷入焦虑、消极、疲惫的情绪漩涡。
感到累的时候,不妨停下来,让身体在休息中得以修复组织、补充能量,恢复元气。心理上,暂停能打破焦虑循环,为情绪“降温”。在静谧时刻,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内心,梳理杂乱思绪,如同在迷雾中找到指引方向的灯塔,明晰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而非盲目跟随外界节奏狂奔。
工作学习间隙,来一场短暂的 “心灵出走”,花 5 - 10 分钟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让大脑放空,仿若给精神按下重启键;或者聆听一首舒缓的乐曲,任由音符流淌,舒缓紧绷神经。午休时刻,不要急于打开手机刷社交媒体,而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一幅美好的画面,也许是海边的落日,也许是静谧的森林,让身心沉浸其中,享受片刻的宁静。
周末,抛开电子设备,投身自然怀抱,去公园野餐、登山望远,在与大自然的连接中,感受自身渺小与生命伟大,汲取治愈力量。试着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白云,看云朵变换形状,思绪随之飘荡,让大自然的宽广包容日常的琐碎烦恼。
假期里,规划一场长途旅行,接触不同文化与人群,拓宽视野同时,让心灵在全新环境下舒展,跳出固有思维局限。也可以选择参加一场手工工作坊,专注于手中的材料,在一针一线、一雕一琢中,忘却外界纷扰,体会创造带来的纯粹满足感。
如果暂时无法外出远行,在家打造一个温馨的“心灵角落”也是不错的选择。摆上舒适的坐垫、柔软的毛毯,放上几盆绿植,再点上一支喜欢的香薰蜡烛。当你感到疲惫,便窝在这个角落里,读一本好书,让文字带你游历古今中外;或是写一写日记,把内心的情绪、想法倾诉于纸上,在书写过程中,梳理思绪,释怀过往。
人生是场漫长旅程,不是冲刺跑,累了就大方按下暂停键。在停顿中滋养身心,积蓄力量,待重新启程。愿此后的日子,累时能停,停后有力量再出发,不负时光,亦不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