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
上学的时候小佳和三个女孩住在同一个寝室,小佳在想要睡觉的时候会拉上床帘,以为这样室友就会知道自己要睡了,但实际上大家并不知道,因此还是会听音乐、打游戏、聊天,直到有一天小佳受不了了,冲室友们发了火。室友们对小佳的反应很懵,不理解小佳的反应为什么会这么大。
与小佳相反的另一个女孩,她在想要睡觉的时候,会用“我实在太困了,想睡一会儿,大家小声一点”“快点关灯睡觉吧”等方式直接讲出自己的需求,大家也会很配合,选择小声一点或者关灯睡觉。
直接、爽快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需求,选择用“打直球”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大方地讲出了自己的需求,会帮助我们更容易解决问题。但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无法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呢?
(1)以往的社会观念导致我们的需求很难说出口。
我们普遍认为,向别人表达自己需要帮助,就代表着自己能力不够。只有弱智才会向别人表达自己需要帮助,同时向他人提出需求等同于将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对方,会损坏自己的利益,这些观念都会导致我们很难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家长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也会常用“木桶原理”来提醒孩子短板等于弱点,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个体也会倾向于隐藏自己的需求,拒绝告诉别人自己需要对方的帮助。
(2)“不配得感”导致部分人无法讲出自己的需求。
有些人会因为幼时自己的合理要求常被父母拒绝,慢慢地他们也会否定自己的合理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将父母的拒绝合理化,因此产生一种不配得感。这种不配得感会导致个体即使成人,依旧无法直接向别人提出自己的需求。
这类人在面对自己的伙伴时,他们也往往也会担心自己的需求被拒绝或给同伴带来困扰,因而选择不提出自己的需求,但是需求不会消失,反而会通过一些隐晦的行为表达出来。
当同伴没有察觉或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候,他们会通过争吵、回避、自责、自我怀疑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但就是无法通过“我想要……”这样的表达来提出自己的需求。这一过程往往让合作伙伴一头雾水,不知道对方到底想要怎么样,反而容易给别人留下“情绪化”的印象。
2.我该怎么区分对方提出来的是需要与依赖还是依赖呢?两者有什么不同?
需要是指提出自己的合理需要,是与对方商量的,对方是可以拒绝的。是我表达的需求,这是我的事。而你能否满足我的需求,是你的事情,不会因为对方无法应允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与需要不同的是,依赖具有强迫性,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或者是不愿意自己去做,因此将事情完全推到对方身上,一旦被拒绝,就很容易受伤,也会通过利用对方的愧疚心理,从而让对方承担自己本应该承担的责任。
3.真诚地表达需要对我们有哪些帮助?
首先,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加高效的社会关系,提升问题解决的效率与能力。表达自己在某些方面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确无能为力。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比对方弱,也不意味着会失去自我和尊严,更不会让对方看轻我们。
大方表达自己的需求,能够让对方迅速把我们的核心诉求,从而给予我们有效的帮助,同时也会给人留下谦虚、真诚的良好印象。一味地逞能反而容易导致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并不必要的事情上,同时也未必能让我们获得好的结果。
其次,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能帮我们不再陷入纠结,减少内耗。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会让自己的需求消失,只会通过阴阳怪气的表述、别扭的行为来隐晦表达。这个过程会给自己与同伴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与其纠结自己的需求会不会给别人造成困扰、自己的需求被拒绝怎么办等问题折磨自己,不如大方提出自己的需求,寻求同伴的帮助。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很神奇,有时是我们在帮助别人,有时我们也会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因此,不要羞涩于向他人提出自己的需求,坦然地向同伴表述出自己的需求,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远比一个人反复纠结、内耗自己要好得多。而对于自己来说,也会因为帮到了朋友而收获内心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