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资讯 NEWS

首页 广雅资讯 资讯详情

时间:2025-04-11 来源:心灵广雅

高考在即,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心理赋能

距离高考已经不到两个月,孩子的书桌前摆着成摞的复习资料作为考生家长,在这期间也难免会盯着孩子的成绩单反复斟酌,深夜辗转反侧,担忧“万一考砸怎么办”。

高考不仅是知识的比拼,更是心理韧性的较量,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以下3种错误的状态中,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甚至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转而通过自伤、自残等不当方式发泄压力。

 

1.度关注型

这类家长往往陷入细节执着的怪圈:反复核对孩子的错题本、高频询问复习进度、对模考成绩进行多维度分析(如各科分数波动、排名进退步幅度、错题类型统计),甚至将孩子的作息精确到分钟仿佛只有通过密集的干预行为,才能缓解内心对高考不确定性的恐惧。

本质上,这是大脑面对压力时的防御机制:通过制造我在积极行动的假象,来掩盖对结果无法掌控的深层不安


2.我加压型

这类家长容易将孩子的高考与自我价值绑定,具体表现为补偿式焦虑比较式压力两种典型思维

补偿式焦虑型父母,会认为自己早年的教育遗憾(如未上大学、错失机会)需要通过孩子的成绩来弥补,潜意识里将孩子视为自我救赎的载体,看到孩子成绩波动时,会触发强烈的自我否定(是我没能力提供更好的资源)。

比较式压力型父母,则会对社交圈中别人家孩子的动态高度敏感,将他人的成绩作为衡量自己育儿成败的标尺,陷入横向对比自我怀疑加倍施压的循环。这表面是为孩子好,实则是自身焦虑的外溢

 

3.回避冲突型

还有一部分家长因害怕引发亲子矛盾而选择压抑真实感受,造成了“过度迁就”或“情感抽离”的矛盾行为:

过度迁就的父母,对孩子的拖延、分心等行为刻意忽视,甚至主动承担所有生活事务(如整理书包、代劳杂务),用牺牲式付出换取暂时的和平,却在内心积压不满(我都做到这份上了,孩子怎么还不努力)。

情感抽离型父母,会从之前的过度关注突然转向刻意冷漠,回避谈论学习话题,甚至用考成什么样都行的佛系态度掩盖内心的无力感。这种沉默的压力反而让家庭氛围变得紧绷。本质上,这是对冲突失控的恐惧:担心自己的情绪或言语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却忽略了健康的沟通本就是疏解压力的通道

 

高考备考是一场需要「全家协作」的持久战,家长的角色不是「监工」或「保姆」,而是稳定器与支持者。以3个方法,帮你用正确的方式陪伴孩子走过关键时期:

 

1.保证自己的情绪稳定

我们前面提到3状况,本质上是家长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防御”。过度关注源于对失控的恐惧,自我加压藏着未完成的自我期待,回避冲突则是害怕面对努力无效的可能性。因此,想要避免陷入这种情况,家长们首先就要保证自己的情绪稳定。

家长们可以通过写情绪日记,一方面,让自己的焦虑情绪有个出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自己区分“孩子的压力”和“自己的焦虑”,告诉自己“TA的试卷需要自己答,我的任务是守护好后方。”

 

2.倾听型的家长

孩子向父母倾诉的时候,往往是为了获得安慰和理解,但很多父母反而会忽略孩子情感上的需求,急于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如果无法给出解决方法,则会与“别人家孩子”做比较,或者指责孩子自己不努力、推卸责任等等,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在孩子向自己倾诉的时候,家长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等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再询问孩子需要自己做什么,这一过程中只关注自己的孩子的需求,不要提“别人家的孩子”。

 

3.分工明确,不越俎代庖

在整个备考期间,家长要和孩子明确“责任清单”TA责自己的学习部分,家长负责孩子的三餐以及帮孩子屏蔽外界干扰(如拒绝亲戚频繁询问成绩)。这种方法,不仅能增强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孩子在自主规划中积累信心,家长也能从“过度操心”中抽离,把精力放在真正需要支持的地方,同时还能减少亲子摩擦。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支持,藏在日常的不慌不乱里你稳定的情绪、每一次的倾听、有边界的关怀,都会默默转化为孩子的心理铠甲。